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先进事迹
[返回]
     发布时间:2015-01-05     浏览:

陆钟武院士先进事迹

来源:东北大学

  陆钟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热能工程和工业生态学专家。迄今为止,陆院士已在教育和科技战线辛勤耕耘了近60年。他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为人宽厚正直,在业界内具有很高的声望,但他从不以拥有的显赫地位和声望来谋取私利。他恪守职业道德,其开阔的胸怀和坦荡的为人在师生中有口皆碑。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后,顾问、主席、名誉董事长等头衔纷至沓来,但他一一婉言谢绝,丝毫不为所动。他就是这样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出众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身边所有的人,充分地展示了他“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世范”的崇高品格。

  潜心学术 耕耘不辍,致力创新 硕果累累

  陆院士以其宽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的前沿,他以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位学者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术、持之以恒、孜孜以求、致力创新,以科学家的敏锐洞察力,不断开拓新的学术方向,在工业生态学、系统节能、工业炉窑热工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创新性成果。

  工业生态学方面:他是我国最早从事工业生态学研究的学者之一,率先引进工业生态学,获批增设该学科,并成立专门研究所。以这门新学科的“中国化”和“数学化”为目标,进行基础性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应用。(1)在资源消耗、废物排放方面,对工业生态学原有的概念性“主方程”进行修改、补充,一分为二,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与资源消耗量之间,以及与废物排放量之间两个严格的数学公式;分别导出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消耗量、废物排放量变化规律的计算式,以及它们二者保持原值不变的临界条件式,并提出衡量资源消耗、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程度的指数式,绘制了脱钩曲线图,使脱钩分析的结果更清晰易懂,对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2)在穿越“环境高山”方面,强调我国绝不能走发达国家翻越“环境高山”的老路,而是走穿越“环境高山”的新路,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之一;分析了穿越“环境高山”过程中,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的变化轨迹,指出:走不走这条“穿山”之路,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在一段时间内增长的倍数有很大差别;经济增长越快,持续时间越长,这个倍数就越大;创立了穿越“环境高山”的脱钩分析法。它能够把各种资源、废物在“穿山”过程中的脱钩程度分析得一清二楚;《穿越“环境高山”》一文被中国科协选为2003年的主题报告,《科学时报》、《CCTV教育频道》等媒体曾相继介绍该文主要内容,或全文播出。(3)在物质流分析方面,创建了具有时间概念的产品生命周期物流图及其分析方法,率先研究了钢铁产品产量的变化对资源、环境效率产生的重大影响;创立了揭示了工业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大、中、小”三种物质循环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物质流分析的“跟踪观察法”,研究了我国典型工业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4)在钢产量研究方面,解析了钢产量增长机制,理清了我国钢产量增长过快的种种原因,提出:控制钢产量是钢铁工业节能、降耗、减排的首选对策,这个观点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推动了实际工作的进展;研究了钢铁工业废钢资源充足程度与钢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我国钢铁工业的废钢资源严重短缺,是钢产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得到了国内钢铁界广泛认同,为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系统节能方面:他提出了“载能体”概念,产品能耗的“e-p分析法”等,创立了我国“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1987年被当时的冶金工业部确认为冶金工业节能主要方向,取得了巨大的节能效益。近年来又提出了钢铁生产流程“基准物流图分析方法”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体系。先后在我国十余家大中型冶金企业成功开展了系统节能应用实践,提出的系统节能方案被企业采纳实施后,为企业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冶金工业节能降耗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炉窑热工方面:他领导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冶金炉专业和热能工程博士点;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了竖炉气体力学,用高炉炉身静压成功地判断了炉内的主要变迁;1959年导出的气体折射定理比德国Jeschar教授早10年;关于散料层气体运动的基本理论被国内炼铁学教科书广泛引用;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提出了按产量直接在线调控供热量的新方法,成功地用于加热炉节能改造,炉子热效率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压下炉头式加热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委员,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环境与发展的宏观决策。率先发起并组织了“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国际研讨会”,会议呼吁落实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敦促国家加快立法和制定政策的步伐,使循环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些努力当时和日后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几十年潜心钻研、耕耘不辍,主编出版《火焰炉理沦》(俄文版、中文版)、《系统节能基础》、《穿越“环境高山”——工业生态学研究》、《工业生态学基础》等15部专著和教材,翻译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乌克兰雅罗斯拉夫智慧奖、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等多项科技奖励,以及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优秀专家、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亦师亦友 育人为先,诲人不倦 甘为人梯

  陆院士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成才优先,他不仅诲人不倦、关心学生的学业,而且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成才,始终认真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充分体现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良好素质。他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将培养学生成长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经常告诫学生“先要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决定一个人将来是否有贡献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远比智力因素重要得多”,他希望青年学生树立“实现自我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相统一”的正确人生观。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陆院士从教近60年,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他虽已年过八旬,仍然坚持亲自指导博士后、博士生,给本科生、研究生授课,令人由衷的钦佩和感动。

  每逢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他都会向周边的同事、自己的学生提醒,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并且常常将个人的理解和体会讲给师生以影响大家。在他的带动下,学生们都主动、自觉地关心时事、政治,生怕老院士问到自己时无从答起而汗颜,他身边的师生们已经形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风气。在研究生录取的面试环节中,除了必要的专业、外语问答外,还时常了解考生对时势政治的掌握,如请报考他的博士生解释“985工程”的涵义等。陆院士带头关注教书育人,尤其关注中青年教师的全面成长,在本学科及全学院都起到了率先示范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他身边的师生都主动、自觉地锤炼自己,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

  陆院士始终把教育青年师生、培养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一项重要的责任。在大学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及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问题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发表了很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演讲和文章。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各个学院的本科生做了多场报告,畅谈成长成才之路,在同学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陆院士为人师表,治学态度严谨,始终坚持“实实在在做学问,认认真真搞研究”的师德师风。他坚持学术论文要经过千锤百炼,“十年磨一剑”,经过几次甚至十几次的修改以后才能发表。他说“现在有的人一个晚上能写一篇论文,一年能发表好多篇论文,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始终认为,这种文章可能是一钱不值的。”他亲自书写了一幅“宁静致远”的横匾,挂在研究所的正厅里,时刻提醒大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科学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一辈子攀登高山,一辈子反对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

  他对所培养的研究生要求特别严格,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外语水平,还要求他们做学问要真,求知识要新。有的时候为了一个新的科研课题,在没有得到立项支持的情况下,他会自己拿出大量的经费,支持课题组的师生们进行预先的科学研究,充分展示了一名学者的风范。他始终把培养人才视为第一要务,为培养人才而倾尽所能。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他经常委派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直接面对世界最新科技前沿。为了对所有的学生负责,他出资送小语种博士生到外语院校进修英语等,与社会上一些物质至上、唯利是图的现象形成鲜明对照,充分显示了一名杰出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情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陆院士躬耕不止、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正直笃信、爱岗敬业的大师风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爱戴和敬仰,为全校师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陆院士的人生态度,也是他送给每一位师生的一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老骥伏枥更奋蹄、甘为人梯做春泥”,陆钟武院士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一名人民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磨砺了一颗赤子之心,他正继续用自己的努力奉献于他一生忠诚、热爱的教育和科技事业。

  陆钟武院士简介

  陆钟武,男,汉族,1929出生于上海市。195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冶金炉专业研究生班,1982年晋升为教授,1984年至1991年任东北工学院院长,1986年任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现兼任中国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工业生态学》杂志编委。

  率先参照势流理论研究竖炉气体力学,导出的气体折射定理比德国耶夏教授早10年。提出了“载能体”概念、能耗的e-p分析法、基准物流图分析法,引入了系统工程方法,创立了冶金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率先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废钢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原因,是钢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当前不可盲目提倡建设电炉钢厂的论点,已得到国内钢铁界同行的认同。率先得出了产品产量的变化对资源、环境效率有重大影响等结论。用穿越“环境高山”的比喻,阐明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环境与发展二者之间关系方面的基本特征;强调了GDP的年增长率与单位GDP环境负荷年下降率,这两个参数的匹配关系。提出了物质流分析的“跟踪观察法”,成功地用于我国几种金属循环的研究工作。

  任东北工学院院长期间,强调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确立既为冶金工业服务,又为地方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出创办南湖科技开发区和建设“大学科学园”的建议,被沈阳市政府采纳实施,并取得成功。

  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220余篇,指导的博士生已有19名获博士学位。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乌克兰雅罗斯拉夫智慧奖,以及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