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先进事迹
[返回]
     发布时间:2015-01-05     浏览:

方成院士先进事迹

来源:南京大学

    方成教授,1938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科协副主席、我国第一架塔式太阳望远镜的研制人。他在我国首先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非局部热动平衡理论,在太阳耀斑半经验模型、动力学模型和光谱诊断方面取得了系列性重大成果。

  方成院士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久负盛名的南京大学天文系。进入大学后,他心无旁骛、刻苦学习,创造了大学4年全5分的奇迹。毕业后方成院士留校工作。

  1958年,南京大学天文系师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决心建造中国第一座塔式太阳望远镜,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但是,到1960年工程起步不久便因经济困难停工。1963年国家经济好转,工程恢复,进行图纸设计和设备加工,但很快又被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打断。1973年天文系再次决定继续研制太阳塔,此时的方成已是研制组组长。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为太阳塔寻找一个合适的安装地点。为此,他带着研制组的黄佑然、陈载璋、倪祥斌等人骑着单车把偌大的南京城兜了几遍,进行了许多测量工作,最后在紫金山南麓的孝陵卫林园区找到了合适的建塔地址。建塔初期,工地上既无电又无水,更没有住房,方成和同事就地搭了一个茅草棚,白天挑水上山,夜晚靠油灯照明,几个人轮流值班。

  方院士当初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望远镜的设计方案。他说:“当时一无理论借鉴,二无技术资料,国外文献也极其有限,我和研制小组的成员谁也没有见过太阳塔,一切从零开始,一切自己动手,大量的调查研究,反复的计算讨论,艰苦的设计制作,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研制组对有限的国外资料进行调研、调整设计,就这样,经过前后近20年的艰苦努力,到1980年,我国第一座太阳塔终于在他们手中诞生了。1982年,太阳塔通过鉴定,被认为是“达到了国际上口径相近、非真空太阳望远镜的水平”。1985年,这一成果荣获全国首届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后,方成默默地守着太阳塔工作了22年,完成了《太阳活动22周观测和研究》等许多项目,为我国太阳物理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多种奖项。

  培养优秀的后继人才是方院士关心的头等大事。他培养的学生少而精,其中一个是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一个曾任天文系主任,另外一个是哈佛大学副教授。对于博士生的培养,他主张精英教育。他一个从物理专业考入天文专业的学生回忆道:“当初刚来读博士的时候,方老师叫我每个星期三下午到他办公室和他单独讨论。我要汇报一周里面做过的事情、读过的文献,以及遇到的问题。方老师经常叫我朗读英文文献,并及时纠正我不正确的发音。我的任何小错误都会被老师及时指出。我觉得那是我求学中进步最快的一段时光。”每次学生写了英文文章,他都会打印好,然后认真修改,稿件上总是有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从语法到文章结构,方院士都检查得一丝不苟。

  方院士的认真细致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中国和法国举办为期4天的太阳物理双边研讨会。到最后1天时很多与会代表都听累了,而方院士依然认真倾听每一个报告,并作为组织者在会议结束时对会议的讨论内容作了一个总结。方院士的总结报告让法国人连连称赞。

  年过古稀之后,大部分人都在颐享天年了,而方成院士在繁忙的社会事务之余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甚至自己还在亲自处理一些观测资料。为了调试安装在云南的南京大学新望远镜,方院士在2012年跑了昆明近20次。事无巨细,望远镜发展的点点滴滴都凝聚了方院士的心血。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