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先进事迹
[返回]
     发布时间:2015-01-05     浏览:

王国栋院士先进事迹

来自:东北大学

  王国栋院士深刻理解师德的内涵,他把师德建设“以人为本”提升到“育人为本”的高度,丰富师德教育内涵,构建了“育人”素养高平台。他明白,教师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影响。他经常对实验室的老师们说:“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应该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作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

  因材施教,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王国栋坚持“因材施教、积极引导”的原则。他会针对研究生的兴趣爱好与当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学生的课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他曾告诉学生:“不能总跟在人家后头,要有创新的思想,很多地方比现在强,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在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王国栋也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在实验室办公条件紧张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一部分供研究生学习使用,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抽出一部分,以助研补贴的形式每月发放给自己的学生。即使项目很多需要经常出差,他也要想办法挤出时间和学生交流想法、探讨实验工艺方案。

  王国栋的研究生都会在他的带领下参加国家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有90%以上的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现场科研题目展开,在已毕业的博士生中有70%以上的成果已经在现场应用。他的学生中有吕程、张晓峰、王彤、朱洪涛、李长生等多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袁建光、李长生、赵昆等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骆宗安、边军等结合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从他的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由于在学期间所得到的实践能力锻炼,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迅速进入角色,承担起责任,受到企业的欢迎。很多实验室毕业的研究生在宝钢、首钢、本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迅速成长为科研和技术骨干。

  王国栋治学严谨,坚持要求研究生做论文时坚持高目标、高起点,在学科的前沿进行科学探索,做出创新性的工作,坚持通过多学科交叉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特别是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加工学科。他引导学生到生产实践的风浪中锻炼,结合现场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项目来完成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深入研究,做到理论来源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多年来,王国栋坚持亲自指导学生的实验和论文工作,他把出差时在机场休息的时间和飞机上的时间合理利用,给学生修改论文或看文献资料。每个学生的论文他都会反复修改,保证论文里的每一个数据都要经得起推敲,坚决不允许存在含糊不清的数据。他说:“我们做科学研究的,如果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现场,哪怕存在一丝一毫的错误,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大家要以弄虚作假为耻,我也坚决不会允许我的学生中存在造假的现象。”王国栋非常关注科学前沿、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经常翻阅各种行业报刊杂志。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听国内外学者的讲座,认真做笔记,虚心学习别人的科研成果,碰撞出自己的创新思维火花。

  实事求是,勇攀科研高峰

  王国栋常常说:“首先要热爱祖国、人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我们的学生对祖国、人民、同事要讲诚信、讲奉献。”他始终认为,在科研道路上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科技工作者养成好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散发出人格的魅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坚持科学诚信地做人、做事。在他的带领下轧制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全体成员坚持走科学研究结合生产实践的路子,积极将科研成果投入工业生产中转化为产品,真正变成生产力。

  王国栋长期以来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等领域的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高技术项目(863)、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

  1998年起,王国栋承担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重大基础研究”的一个课题“新一代钢铁材料轧制过程中实现晶粒细化的基础研究”,该课题目标是通过轧制与冷却条件的控制,将屈服强度200MPa级普碳钢升级为屈服强度400MPa级的超级钢。在研究开发过程中,他提出晶粒适度细化的学术思想,发现了可利用现有轧机生产超级钢的工艺窗口,研制出400MPa级超级钢的原型钢,并在工业条件下生产出第一卷超级钢热轧板卷;提出了细晶强化和相变强化相结合的复合强化技术路线,解决了单纯使用细晶强化时屈强比过高等难题,使超级钢板材、线材的综合性能满足使用要求;提出利用大应变连续累积变形后利用水雾快速冷却的工艺思想,实现了400MPa级超级钢线材稳定、大规模工业生产,开辟了节省合金元素、降低钢材成本、大幅度提高钢材性能、促进钢材品种更新换代的新途径。创新思想和技术应用于宝钢等企业,已批量生产超级钢数百万吨,并率先在汽车和建筑等部门成功使用。这些工作已经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超级钢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做出了贡献。

  没有一台多功能热力模拟实验机,超级钢的大变形实验将无法在实验室完成。以前,这项技术一直被美国垄断,进口这样的设备要千余万元。王国栋带领他的团队既要绕过美国已申请的专利技术,又要节约材料,提高性能,最终他们攻克道道难关开发研制出了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将设备成本降到了400多万,填补了国内空白。

  王国栋在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首钢3500 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期间,负责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研究,重点在于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实现重型中厚板轧机的国产化。项目完成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的新路。国家验收鉴定认为,“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成果已在南钢等中外8家工厂得到应用。

  王国栋还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热轧工艺的模拟和优化”、“人工智能在轧钢中的应用”等课题,目标是依据轧制过程提供的海量信息,在不改动或少改动硬件的情况下,利用人工智能、有限元、组织性能预测等技术,通过软件优化轧制过程。该成果成功应用于宝钢、抚钢、本钢等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王国栋导出的辊系变形影响函数和提出的轧辊弹性变形矩阵解法的主要部分被美国著名轧钢专家Ginzburg在其著作中引用;他推导的变断面连轧张力微分方程,结束了80年代初我国关于连轧张力微分方程的讨论;他参加了有限元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同志们一起,提出将非线性方程组简化为线性方程组进行有限元计算的新方法;建立了变形区入口增设超薄单元处理第一类奇异点的新方法;提出了伪形函数的新概念和处理方法;建立了多重耦合数值轧机模拟系统。

  身体力行,树立人格典范

  多年来,每天王国栋总是第一个来到实验室,到实验室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先到实验厂房检查各实验设备的运转及改造状况,然后布置各项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他不仅要处理实验室的许多行政工作,还要指导实验室骨干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他不仅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教育培养着实验室的每一位师生员工,还用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把实验室每位员工都凝聚起来;他不仅精于学术研究,更善于管理,知人善任,把实验室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还要把握国际、国内的学术发展动向并指导实验室的发展;他不仅关心学术研究,还关心国内外的政治及经济发展动向,尤其是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形势。

  王国栋经常强调大家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说:“现在党中央提出要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我们也要响应党的号召,从小事做起,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他身体力行,在日常工作中处处做出表率。平时使用打印纸时,他都力行节约,新的打印纸用来打印正式的文件资料,看过的正式文件的背面用来打印不重要的文件资料,正反面都打印过的纸,他就用做草纸。经过这三道“关”后,这些纸上基本是密密麻麻了,最后实在不能用了他还要把这些纸收集起来交给清洁人员作为废品做回收处理。

  王国栋为人谦和诚朴、虚怀若谷。他当选院士后,在接受《辽宁日报》采访时说,“实验室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结果。他的任务就是把每一个人的强项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永远地留在实验室、奉献给教育事业。”  

  身教胜于言传。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还是做人做事方面,王国栋院士都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率先垂范。三十多年如一日,带着执着的追求,怀着不变的信仰,年逾古稀的王国栋教授仍然行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斗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书写着学术人生的不老春天。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感染和激励着实验室的每一位师生。“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甘于奉献”,这是重点实验室的师生们对王国栋院士由衷的评价。 

  王国栋院士简介

  王国栋,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6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78-1981年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东北大学任教,1996-2004年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荣誉理事,《轧钢》编委会主任委员、《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冶金自动化》、《塑性工程学报》、《宽厚板》等期刊的编委或顾问。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国栋院士长期从事钢铁材料轧制的理论、工艺、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在新一代钢铁材料、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开发和集成、轧制过程人工智能优化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先后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高技术项目(863)、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超级钢的研究中,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想,解决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和在现有轧机上生产超级钢两个关键问题;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集成和开发了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组织性能预测、有限元等方法,建立连轧过程数模开发工具和模型参数调优工具,利用轧制过程得到的海量信息,进行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开发的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新一代TMCP工艺,通过研究热轧钢铁材料超快速冷却条件下的材料强化机制、工艺技术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实现了钢铁材料性能的全面提升;开发的现代轧制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钢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共性问题,为我国钢铁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做出了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项15项,冶金科技奖二等奖以上奖项13项。授权发明专利23项,授权实用新型8项;专著6部,译著4部。发表论文SCI收录80余篇,EI收录150余篇。培养研究生中获得博士学位91人,硕士学位72人。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科技功勋奖、冶金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教育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教师、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振兴奖、辽宁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