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学风研究
[返回]
     发布时间:2016-09-05     浏览:

开放的科学更“科学”

科学期刊所起到的同行评议作用,让科研人员把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在科研成为一种职业、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后,这就形成了一种悖论——由纳税人支持产生的研究结果,还要纳税人支付高昂的期刊订阅费后才能阅读。

  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莫顿认为,传统上科学家的名誉是在科学内部建立的——只有在研究成果被同行们验证之后,一个科学家才能获得承认。学术期刊代行同行评议功能,是科学家对其十分看重的根本原因。

  但实际上,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是由纳税人通过政府拨付的研究经费进行资助的。因此,作为一种契约,科研人员有必要就这些经费的产出向公众进行解释。但在传统的学术论文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员将文章的版权拱手让予出版商,大部分公众都必须向出版商支付费用后,才能阅读文章。据统计,一个较大的研究机构或高校的图书馆每年订阅各种学术期刊所支付的费用可能要数百万美元。而这些成本最终还要摊到公众头上。

  这不仅仅是成本问题。科学的最初目的是探索未知世界,共享观察结果和见解,追求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但高昂的期刊订阅费已经让很多研究机构、甚至某些国家难以支持,知识鸿沟越来越深。

  好在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悄然驱动科学成果出版范式的转变——那就是开放获取,有人把这种趋势称为“科学的2.0”“E科学”或者“第四范式”。

  2002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出台,初步建立了开放获取的原则。不久之后,《贝塞斯达开放获取出版声明》和《柏林宣言:开放获取科学与人文学知识》公布。2003年,英国下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建议政府资助机构要求那些获得公共资助的研究项目实行开放获取。2005年,英国研究理事会也引入了对开放获取的要求。而欧盟委员会在20155月出版的《科学2.0公众咨询报告》显示,各方投票一致赞成未来用“开放科学”这一术语替代“科学2.0”。2016527日,欧盟科学、创新、贸易和工业部长发表了一份颇为进步的承诺,呼吁到2020年全面实现科学研究的开放获取。

  随后,许多学术期刊也已经加入开放获取的行列。例如《哲学会刊》。《哲学会刊》创立于1665年,被誉为学术期刊的鼻祖之一,开创了学术论文出版的先河。自2010年开始,《哲学会刊》宣布从1943年以来归档的过刊文章都可以免费获取。同时,近年来建立的一系列科研论文开放获取平台,也让开放获取更加方便。

  但这还不够。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全球合作的日益频繁,科研人员自身和广大公众不仅需要免费获取过刊,还应可以实时获得所有出版的期刊论文,这更符合科学研究的目的。

  而且,开放获取也有传统出版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开放获取能让论文作者、编辑和审稿人线上实时互动,帮助科学家精心打磨论文原稿,让他们发表出最好的研究成果。其次,降低或者消除专业知识获取的费用,也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成果传播的门槛。最后,科研论文的发表应该是传播的起点,而非终点,开放获取也将使得科研成果得到更广泛传播,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公众。

  当然,开放获取运动也面临着诸如“如何保障同行评议的权威性”等挑战,但我们深信,开放的科学更“科学”,也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