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学风研究
[返回]
     发布时间:2016-09-07     浏览:

理性看待学术评价的“马太效应”

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学术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追求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学术评价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既然是学术研究,就只能根据事实说话,而不能根据学术以外的东西来判断。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学术评价领域,对学者成长、学术研究、学术期刊和科研管理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报记者对话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探究如何理性看待学术评价当中的“马太效应”,并试图为调控“马太效应”以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良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结合在学术评价研究过程中的丰富经验,谈谈学术评价当中的“马太效应”问题。

  邱均平:“马太效应”这个提法最早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讲到:“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争抢效应。

  无论是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或者学术评价等领域,“马太效应”随处可见。在学术评价领域,学术声誉的争抢效应是“马太效应”的核心,它有很多表现。举例来说,权威期刊或者核心期刊要得到一篇好的稿件并不难,很多作者都会把自己最好的文章投给权威期刊或者核心期刊。但是,如果是一个新办的刊物,或者表现一般的刊物,要得到稿件,尤其是好的稿件就比较困难。我们会看到网上很多稿源不足的刊物到处拉稿件,这个就是“马太效应”的表现。

  叶继元: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在《科学中的马太效应》一文中首次引入“马太效应”这一概念,以后被科尔兄弟发展成为有关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太效应”在学术评价当中是存在的。比如,在对学者的评价中,“马太效应”是指评价者或者被评价者在学术研究上确实有造诣,曾发表过真正有质量和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此为基础,会产生一定的效应。这个效应就是,一旦你做出了成绩,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而后在学术评价当中则处于相对优势,更易获得正面评价,如此循环,研究资源如项目、经费、奖励等就会越来越多。相反,若没有真正的学术研究成果,在评价中则处于不利境地,甚至有时连基本的研究资源、基本的发表权利也不能得到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分析一下哪些原因会导致学术评价中“马太效应”的出现。

  邱均平: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现象都是随机现象。这种随机现象有一个普遍规律,在计量学中叫做集中与离散规律。它是指,一方面,大量的具体对象高度集中在少数的主体来源中;另一方面,少量对象高度分散在大多数的主体来源中,也就是说既很集中又很分散。这种集中与离散规律是社会领域分布的一个普遍规律,也可以用这个规律解释学术研究领域以及学术评价领域当中的“马太效应”。

  不管是学术研究领域、学术评价领域或者社会上的各种分布都存在“马太效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因此,“马太效应”的原因是一种客观存在。“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成因主要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人类所实施的行为都要做出选择,不管做出何种选择,也不管所做出的选择出于什么原因,它们都遵循最省力法则,这样就使得“马太效应”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叶继元:学术评价包含几大要素,其中关键的要素是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从这两大要素看,我认为在学术评价当中产生“马太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信任原因。如果一位学者在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发表中曾有过良好表现,那么大家就会对他产生信任感。二是推断心理。在学术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很容易根据他曾经的表现推断现在及未来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表现。三是省力原则。在学术评价中,人们希望能够省时省力,而且追求更小风险。这样有时会使得学术评价这个复杂的问题趋于简单化,从而产生消极作用。四是盲从行为。不管是学术评价组织者、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他们有时会盲从,将曾经取得的学术研究成绩推而广之,认为被评价者所有学术研究的表现都好或较好,这样就会导致评价的绝对化、片面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观点认为,“马太效应”是个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现象。那么基于学术评价与“马太效应”的关系,“马太效应”的存在会对学术评价产生哪些影响?

  邱均平:“马太效应”会对学术评价造成一些消极影响。

  “马太效应”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是一种心理影响,一种争抢效应,并且容易产生堆加效应。比如,在学术研究中,一些好的文章都集中在权威期刊或核心期刊,这叫做文献领域中的堆加效应。在学术评价中要尽量避免、克服这种“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叶继元:学术评价与“马太效应”在某些方面有密切关系,即在很多时候,在学术评价中要依赖于名家、大家,发挥他们的作用。

  学术评价说到底就是同行专家的事情,也就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可以分为精英同行和大众同行的评议,为了提高效率和可操作性,在许多有组织的评价中,精选的同行很多都是精英专家,这时应当充分发挥精英专家在其所擅长领域当中的作用。这里要注意的就是,学术名家要发挥他的特长,在他能够作为权威的领域行使话语权,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位名家在所有领域都是权威。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名家与“马太效应”一定要保持距离,要看他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程度。

  “马太效应”的存在对学术评价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马太效应”对学术评价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如果能够用好“马太效应”,学术评价的结果就比较权威,相对比较公正。因为精英专家能够服众,并且对评价者、被评价者都能产生激励作用——成功产生成功。

  说到“马太效应”对学术评价的消极影响,我认为主要是将已有的成就扩大化、绝对化,造成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固化,易造成“吃老本”现象,不利于学术新人成长,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少数人说了算,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这可能会抑制学术创新。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学术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都是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都需要实事求是,已有的成就对现在、未来的发展有参考作用,但不能完全等同。学术研究是追求真理的,学术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追求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学术评价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既然是学术研究,就只能根据事实说话,而不能根据学术以外的东西来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学术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如何以正确态度认识并调控“马太效应”,进而推动学术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邱均平:在学术评价中要尽量回避、克服“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学术评价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合理,使评价目标和评价体系更加完善,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公正。现在也出现了一些措施。比如,学术评价中的匿名评审、双盲评审、回避原则就是为了避免“马太效应”的影响。

  叶继元:对待“马太效应”要实事求是,要辩证来看,不能片面化、绝对化。

  如果一位学者做出了真正的学术成果,由此产生了学术影响力,或曰产生了“马太效应”,那么对这种“马太效应”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如果一味否定,在学术评价当中就无法发挥已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待学术评价当中的“马太效应”一定不能片面化、绝对化。不能因为一次学术贡献就据此推论一位学者对很多的学术研究都作出了贡献。因此,对学术评价当中“马太效应”的态度一定要把握好,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发挥它的作用。

  在有组织的学术评价当中,一定要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适当地利用“马太效应”。具体来说,就是恰当地选择名家、精英专家建立动态的专家库,哪些是“小同行”,哪些是“大同行”,应心中有数,充分发挥那些人品好、学术水平高、客观、公允的评价专家的作用。

  对于名家,要看他是如何有名的,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名实不符、滥竽充数,抑或是冒牌、水货。即使是真名家,也要看他是否由于各种原因不再思考、研究、活跃,不大清楚研究前沿,如是这样,在有些评价中,就未必能胜任评价的任务。

  另外,要寻找途径和方法将精英专家与大众同行的评价结合起来,大众同行的意见有时也可以矫正精英专家意见的某些不足。尽管有时为了节省成本、时间,不可能把大众同行都集合起来进行评价,但是,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以及网络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将大众同行各种形式的评价记录收集起来,建立数据库供精英专家参考,并及时更新。

  除了发挥大众同行的作用并与精英专家的评价相结合之外,还要完善学术评价当中的其他制度建设,比如,公示制度、监督制度、申诉制度、纠错机制等。通过以上措施,努力打造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权威的、公开透明的、在学术界能够服众的学术评价结果和学术评价体系。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