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学风研究
[返回]
     发布时间:2016-03-16     浏览:

外语类学科科研评价要有自身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 外语类学科研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共性,更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从语种来说,外语类学科既包括涉及主要通用外语语种的研究,也包括非通用语种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说,国内外语类学科研究工作通常包括翻译、文学、语言学(含语言教学研究)、文化等方向,另外也经常会与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结合,形成跨学科交叉研究。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适宜外语类学科研究发展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外语类学科研究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如何针对外语类学科的特点,设计出一套适合其自身科研发展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应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外语类科研成果评定问题凸显

  近年来,我国外语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外语类科研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外语类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我国外语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人均成果数量较少,科研成果精品匮乏,科研创新能力较弱,外语类学术期刊的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长,其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更是寥寥可数。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外语类科研成果的整体水平不高,其研究成果占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比重偏小。另外,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外语类科研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在评定外语类期刊论文的等级时,人们往往采用“一刀切”的简单、易操作的办法,从而导致良莠不齐的外语类研究成果常被划分为一类,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无法得到准确判断,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外语类学科研究人员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外语类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

  我国外语类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的问题之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奖惩性评价作为目标导向。目前,全国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大都依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自的科研考核管理办法,这些考核管理办法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考核程序,在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单位都将科研奖惩作为目标导向来激励教师努力完成科研考核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一部分教师异化成为指标考核的“奴隶”,一方面促使科研工作者为追求科研奖励而过于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导致低质量成果泛滥;而科研能力较弱的人员则多采取消极的态度最终放弃进行科研工作,直接接受单位的科研惩罚措施。毫无疑问,这些都会制约高校及研究院所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研水平的提升,阻碍科研工作者未来的发展。

  无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是科研评价体系中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目前我国各外语院校及含外语专业的综合性院校在评价外语类科研成果时,大多以SSCI、A&HCI、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及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作为认定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标准,而在此之外的期刊(包括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则一律认定为一般期刊,没有针对外语类学科特性制定更为详细的评价标准,在国外、境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等级则更是无从认定。外语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均采用无差异的同一评价指标,使得外语类学科尤其是小语种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科研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了其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过度使用定量评价方法。外语类学科研究的内容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研究类别多为基础性研究,评价人文社科类的研究成果不能仅仅依靠科学引文计量的方法简单地做出判断。在评价自然科学类成果时常用的科学引文计量方法往往追求科研成果短时期所展现的价值效应,而一篇人文社科类的论文往往要经过数年之后,其学术影响力才能客观地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评价外语类研究成果时,除以论文是否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作为标尺以外,还多以论文发表后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就是引用情况)作为价值衡量标尺,这种过度依赖定量考核的评价方法,势必阻碍外语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构建符合外语类学科特点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对科研人员和研究机构具有较强的激励和督促作用,还可以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科学分析,不断改善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研工作效率。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外语类学科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继续加强外语类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外语类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建立一套以发展性评价为目标、以分类评价为基础、以代表作制度为“抓手”、以同行评议为主体和以建立期刊分级目录为途径的科学、公正的外语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

  以发展性评价为宗旨设立科研评价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始研究发展性评价体系,原因是原有的奖惩性评价体系已严重扭曲和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发展与创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发展性评价体系,以求改革已有的简单僵化的评价系统,促进我国科研创新机制的建立。这种评价体系重在对科研人员的水平和发展潜力做出评价,并发现其优势与不足,可有效避免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过分着眼于短期利益,从而矫正职业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有助于科研人员的长远发展。

  基于此,在对外语类科研人员进行评价时,要针对外语类科研工作人员的研究基础大多起于语言学或语言教学进而延展至其他领域这一特质,充分体现发展性评价中“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促进其成长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外语类学科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帮助科研工作者规划科研事业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其科研工作积极性,帮助评价对象清楚自己的科研发展水平及薄弱环节,从而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指出明确方向。

  以分类评价为基础设置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科研评价的研究过于重视整体研究和抽象研究,缺乏分类研究和具体研究。针对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分类评价为基础设置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

  分类评价最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只有同类事物才具有同质和可比的属性。外语类学科科研评价也应该坚持同类比较的原则,在实践中将分类评价理念应用到相关院校和机构的科研评价中去。外语院校和含外语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可依据各自学校的类型和办学特点、不同教师的研究领域、不同的职称、不同的岗位等标准,对教师的科研活动进行合理的区别与分类,制定不同类别教师的科研工作量,以分类评价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体现高校职能特征、科学有效的外语类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推进代表作制度为“抓手”强化评价的质量意识。学术代表作制度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要求被评对象提交若干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然后根据专家的学术意见对该作品进行评价和认定。推行学术代表作制度可使研究人员按照自己的节奏、方式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有利于营造一个更宽松、更自由的治学空间,有利于研究人员培养出更自主、更强烈的学术志向和学术兴趣,并转化为内生的、不竭的研究动力。同时,规定科学的考核周期,引导教师潜心钻研、铸造精品;设定合理的评价时限,使研究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充分尊重研究成果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严格遵循评价的质量标准。在对外语类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不能仅依靠数量计量和引文计量来评价其成果的好坏,必须融入学术代表作制这样定性的评价方法,使评价客体在定性与定量双重评价标准下显示出其真正的质量和价值。

  以同行评议为主体,完善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同行评议”是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方法。同行评议制度的优点在于,依靠同领域专家关于研究活动的知识和经验,对被评价对象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整体评价,但其缺点是主观性较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使其能够规避自身的缺点。

  我国外语类学科专家数量与其他学科专家数量相比较少,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所占比例也不大,这就容易导致由于同行专家人数的匮乏而使大多数同行专家在评价中拥有了固定的席位,缺乏流动性的同行专家评议制度给“人情关系”提供了温床。为了避免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由同行评议制度所产生的副作用,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的辅助性评价机制,以确保同行评议制度不受外界干扰,使同行专家能够依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客观地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评判。因此,各外语类高校及研究机构必须完善外语类同行专家的遴选机制,加强对外语类同行评议专家库的建设,增加单位外部以及境外专家人数比例,遵循同行专家回避原则、随机性和流动性原则,建立和完善“评议意见反馈”制度,使同行评议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同时接受单位内外乃至于全社会的评价和监督。只有建立健全这些配套的评价机制,方能使同行评议制度越过“人情关”,在诚信、公正的科研环境下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以建立科学的外语类期刊分级目录为途径,提高科研评价效用。外语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依赖于能凸显外语学科特色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才能使得评价更加合理、有效。其中,在国内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外语类期刊分级目录,或许将成为提高外语类学科科研成果评价效用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对国内发行的外语类期刊进行科学分级。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社科类核心期刊目录中涉及外语学科的期刊种类较少,且无级别划分,一些较高质量的小语种期刊也未涵盖其中,以此作为评价标准,不能准确、客观地对外语类科研成果的质量进行衡量。因此,必须在参考国内权威机构发布的社科类核心期刊目录的基础上,根据各外语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外语类期刊特别是小语种期刊进行级别细分,尤其是要扩充所谓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数量以彰显外语学科的特色,肯定外语学科科研工作者的成绩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细分后的外语类期刊分级目录将更具实用性,对不同质量的成果进行合理区分,更有利于客观地对外语类科研成果进行适当的量化评价,有利于提高科研评价的效率。

  其次,还要增补一部分国外期刊进入外语类“核心期刊”目录。目前由于我国缺少一套权威的国外期刊分级目录,外语类院校及研究机构在制定外语类学科科研评价标准时,除了将国际知名检索数据库检索到的期刊认定为“核心期刊”外,对其他国外期刊的论文质量不做细致考量,一律认定为“一般期刊”,这无疑将严重挫伤外语类科研工作者在国外媒介上发表学术成果的积极性。要对在国外(境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成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就必须将一部分优秀的未被国际知名检索平台检索的国外期刊增补到外语类“核心期刊”目录中并给予级别认定,从而缓解外语类科研成果发表所受的地域限制,增加外语学科科研人员在国外(境外)发表成果的数量,从而有利于增强我国外语学科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在制定科学的外语类期刊分级目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分级目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参与制定分级目录的专家组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二是要保证大多数评选专家对最后确定的期刊分级目录给予认可且达成共识;三是“核心期刊”可以国内权威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为参照,分级方法上尽量对接,内容上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增减,如无足够理由不可随意进行更改;四是要保证期刊分级目录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并定期对分级目录进行更新和调整,以确保外语类期刊分级目录能真正反映外语学科的科研发展现状及水平。

  构建符合外语类学科学术研究活动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要重点抓住评价目标、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制度、评价效用等五个关键点,在确保科学性的基础上凸显外语学科科研评价特色。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激发外语类学科人员科学研究的活力和潜力,促进外语类学科及科研的发展。

 

  (作者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天津外国语大学科研处成果管理科科长)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