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学风研究
[返回]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15-12-17     浏览:

 

从思勉原创奖看学术评价与学术生态:时代呼唤真正创新

学术原创如何炼成

——从思勉原创奖看学术评价与学术生态

C:Documents and Settingsdell\u5997岄潰I.jpg

思勉原创奖评审现场 资料图片

C:Documents and Settingsdell\u5997岄潰J.jpg

 第三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 资料图片

C:Documents and Settingsdell\u5997岄潰K.jpg

首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 资料图片

C:Documents and Settingsdell\u5997岄潰L.jpg

第二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 资料图片 

据《光明日报》稿 “这是我平生经历的最公开、最公平、最有公信力、最具说服力的一次评奖。它荡涤了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浊气,让学术评价回到了应有的原点。”作为第三届思勉原创奖的评审专家之一,南京大学教授陈谦平感慨。

“文史哲诸学科的成就,折射着中国思想界水平的高低,乃一个时代学人品位的标志。思勉原创奖,成了难得的学术标杆,透露出知识界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学术之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如是说。

“思勉原创奖开创了一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范式。坚守学术独立品德、坚持非官方性、拒绝权力介入,坚持高规格、高标准,认真评审,拒绝名家崇拜、近亲结派、举内排外等弊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铁健说。

很难有一个人文社科类奖项,能够得到学术界和关心中国人文学术事业的人们的众口称赞。由华东师范大学创设,举行了三届、经过6年时间检验的思勉原创奖做到了,在学术界赢得了由衷的尊重和好口碑。

12月20日,第三届思勉原创奖即将在华东师范大学颁出。本届思勉原创奖由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张世英《哲学导论》、陈来《仁学本体论》五部作品摘得。自思勉原创奖酝酿创立伊始,记者就全程跟踪这一奖项的每一步进展,观察评奖中每个环节的制度考量和实际操作,关注学者对这一奖项的切身感受和评价。

学术原创成果的评价机制健全与否和学术生态密切相关。学术评价,必须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推进学术原创,也必须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力量。一个着眼“原创”、推崇“原创”、对学术平庸说不、对学术不端说不的奖项,能否吹来一阵清风?采访中,我们的感受是,一个奖项对于学术共同体观念的践行未必立竿见影,但它一定是必要的,它的影响已经实实在在发生了。

思勉原创奖的前身是华东师范大学“原创奖”。2002年形成设想,起初只是一个校内奖项,2004年,“原创奖”的评选列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08年,“原创奖”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首次评选。三年后,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思勉先生命名的“思勉原创奖”,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开始面向全国组织评选,并在全国范围内组建成立了第一届“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章程》和《“思勉原创奖”奖励办法》。

思勉原创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许红珍亲历了思勉原创奖的诞生和成长。她告诉记者,第一届“思勉原创奖”在学术评价机制、评审程序上作了新的尝试,包括参评成果实行推荐制、评审全程推行实名制、评审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参与、评审采用公开讨论的方式等。

这样的尝试无疑令人耳目一新。“以创新的方法奖励创新”,记者曾这样评价“思勉原创奖”,可以说,“思勉原创奖”本身就是探索学术评价机制的一个可贵的原创,它的诚意和品格打动了人们。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首次担任思勉原创奖的评委。“前两届的那些获奖名单,足可代表当代中国文史哲学界的最高水平。本次担任审读专家和终审评委,更多地从程序设计和评审过程中感觉奖项产生的公开、公正、公平。”陈尚君说,尽管奖项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一力主办,但学校全程不干预评选,也不在意本校教师是否获奖,从而很好地打造了这个奖项的学术品牌。在他看来,“思勉原创奖学术品格的形成,比本校有谁获奖意义重大得多,由此也可见学校和运作者的眼光和魄力”。

许红珍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思勉原创奖在当今人文学术领域具有毋庸置疑的示范性和发挥标杆作用,高起点成为“思勉原创奖”确立之初的一个深层次目标,推荐成果被要求具有“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填补空白、载入史册”的必备条件,确保了“思勉原创奖”的入围参评成果起点较高。

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则是“思勉原创奖”设立的重要初衷之一,为此,在设计奖项评审制度的过程中,对权力的监督被放在制度设计的核心位置加以制约,这也正是“思勉原创奖”的重要特色所在。全程实名制有力地制约了两种情况,首先是对全程参与评审工作的每一位具体人员,以制度对其行为加以限制;其次是通过制度,对每一位参与评审的学者和专家应有的公平性和正义感加以激发,从而追求结果的公正。在许红珍看来,设计好的制度,有了程序公正,才是确保评审结果公正的必备条件,为此,制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讨论和斟酌。

浙江大学教授陈红民今年已是第二次参加思勉原创奖的评审工作,他说,思勉原创奖从头到尾保证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最终评审结果在所有评审专家与旁听者面前当场唱票、统计,公开透明,杜绝了通常各种学术评奖中可能出现的弊端,“大牌学者”的作品也可能落选。评选程序还在征求各方意见中不断完善。为了进一步确保评选公正,第三届评选时规定推荐专家不能推荐本单位的作者与作品。“思勉原创奖的评奖理念与方法,本身就是学术界的原创,值得借鉴与推广。”陈红民说。

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在校长陈群带领下,华东师范大学对思勉原创奖的评选高度重视,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校领导全程参加,但只给学者们提供服务,不发表任何对评奖作品的意见,也无表决权。多位参与过思勉原创奖评审的学者提到这样的细节。

当今的学术评奖可谓种类繁多,但参与评奖却往往成为某些部门机构和少数专家的事。“思勉原创奖”则依靠学术共同体,注重学术共同体的参与,实行多元评价。许红珍告诉记者,“思勉原创奖”的管委会成员以及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遍及全国各省市文史哲实力雄厚的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系统。“思勉原创奖”在制度设计中还特别设置了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与推荐成果相关的同学科学者的实名问卷测评。事实证明,这项举措在对某一项成果的影响力和认可度进行广泛的意见征集方面,其意义和效用都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其他环节所不可替代的。

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顾红亮介绍,本届思勉原创奖在以往由21名专家个人推荐参评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术共同体“海选”和“海检”的环节。所谓“海选”,是指在全国文史哲三个学科门类中邀请300位学者,通过每人海选成果,形成“海选提名入围成果榜”,所谓“海检”,是指在全国文史哲三个学科门类中邀请300位学者对专家推荐的结果进行票选,确定本届入围者。每项参评成果在全国邀请100名同学科学者实名填写问卷,调查成果在同行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同时每项成果由5位同学科专家分别审读并给出独立评判,反映该成果在专家心目中的创新程度。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解释道,作出这样的制度设计,是为了从制度层面使推荐过程和结果经受学术共同体的检验,克服学者个人视野的局限。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经太认为,思勉原创奖通过知名学者推荐与同行大众“海选”相结合的遴选方式,兼顾了学术共同体金字塔结构的两端,因此也就实现了“同行评议”在数量讲求上的最大化和质量讲求上的最高级。专家评审委员会采取文史哲专家同堂评议的开放交流方式,有利于构建人文学术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风规范。

“这里没有关系和面子,因为公开的程序容不得这些非理性的考量;这里没有人情,因为在公平的评审原则面前你必须舍弃它;这里没有学科偏见,因为公信力消融了学科的隔膜和芥蒂;这里没有学霸和大咖,因为海选、海检所建构的学术共同体设置了抵御行政干预和学术专断的防火墙。”陈谦平这样说道。在“老老实实”的学术评价面前,学术共同体的理念和自律精神也在不断强化。

时代呼唤真正的学术创新

北京大学教授严绍璗受邀担任本届思勉原创奖专家委员会主席。参加了三届思勉原创奖评选过程的严绍璗深切感受到,这一奖项举办到第三届,始终坚守品格,不忘初衷。他评价说,“主办方在该奖项的运作发展过程中,全力研究思考,总结经验,力图使评奖更完美,运作过程更健康,规则更加健全。当然,这届思勉原创奖评选结束后,会进一步修正、增补评奖规则,使它更加学术化、纯洁化。”

在武汉大学教授冻国栋看来,思勉原创奖的意义在于其倡导的学术精神和风气,亦在于这一重要奖项的评审方法和评审程序,“将之视为我国学术界迄今最可倡导的一种评价范式,或者说为学术界吹来一缕新风,似皆不过言”。

南京大学教授洪修平不约而同地用“新风”来评价思勉原创奖,“学术评价和评奖如何回归学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人情等方面的干扰?如何通过评奖来推动学术研究的原创、促进学术的发展?思勉原创奖作出了重要的探索和开拓,并已初见成效。”

清华大学教授王晓朝作为哲学学科评审专家,两次参加思勉原创奖的评审。“学术民主在评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任何一部学术著作在这里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对待。这样的评奖制度对于全国每一位文史哲学者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它要求学者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的精神创造活动上,潜心研究,向全社会奉献你的精神劳动产品,接受历史和社会的检验。”王晓朝说。

在孙郁看来,连续三届思勉原创奖的获奖作品当之无愧“原创”二字。“就学术含金量而言,在国内是一流的。本届获奖者有开启学术风气的前辈,有锐气正足的中年学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独领风骚,且泽被后人。几本著作在学风与境界上,远承清末民初学问之余绪,近得西学某些要义,颇见中国气派。对于扭转学界的浮躁之风,无疑有不小的作用。”

以“原创”作为引领性理念,思勉原创奖的评选,意在对当下普遍存在的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学术创新能力贫乏进行一种反拨。一个奖项能够迅速积聚这样的口碑,或许是主办者始料未及的。“学术研究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创新更是何其难也。只有建立在大量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有反思,有质疑,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哲学社会科学要迎来真正的繁荣,我国人文学术要真正“走出去”,必须从根本上改进学术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文史哲研究的学术重镇,希望为全国同行服务,对全国学术有所贡献”。

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思勉原创奖以老老实实、不求回报、毫无私心的行动,向世人呈现出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也展现着一所高校的胸襟和识见,践行着高校在学术共同体中的作用。

 

链接

首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杨国荣《道论》

第二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

李泽厚《哲学纲要》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第三届思勉原创奖获奖作品: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张世英《哲学导论》

陈来《仁学本体论》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