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学风动态
[返回]
     发布时间:2016-01-12     浏览:

高校学风、教风和“管风”协调互动刍议

《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卢扬奎(1971-),男,广西人,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在我国高校中“管风”和教风、学风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学风、教风和“管风”建设的不协调,必然会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教学管理队伍、管理人员素质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协调互动,可以形成良好的合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风 学风 教学管理 工作作风 队伍建设

  一、学风、教风与“管风”不协调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在我国高校中,“管风”和教风、学风都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了证明“管风”对教风、学风的影响,可以先从几个角度将矛盾双方予以对照。

  一是学风与“管风”不协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曾经被视为一片净土的高等学府,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学风涣散、风气不正的重要显现方式之一。尽管学校三令五申严肃考风,但部分学生执迷于“作弊则行”的错误思想,利用教师的同情心理,千方百计拉关系、找情报、挖考题,为考试作弊费尽心思。而考风是否严谨是一个学校学风好坏的关键因素。教学管理队伍在这种学风、教风转变中处于不可等闲视之的地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以价值观念为轴心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高校管理干部队伍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仍不可例外地要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他们在热切希望创造更高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岗位的社会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途径使自己富裕起来。但是,高校的管理尚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高校的分配形式基本以平均主义的方式为主,要通过岗位的社会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种分配模式下基本是不可能的。在这种心态下,遇到教风、学风问题,他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考风建设的负面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教风与“管风”不协调。学风、教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教考分离在某些学校某些专业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实施,效果良好。但大部分学校,尤其是专业课的教考分离工作尚在准备阶段。教考分离首先要有试题库或由教研室教师交叉出题,乃至让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命题,从而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讲清重点、难点,才能指导学生学到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要阅读专业刊物文献,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参与科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些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会成为加强教风建设的瓶颈。首先,他们的专业技能与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管理水平极不相称,学历教育学到的知识与管理工作的内容大相径庭,除了少数人员是教育管理或相近专业科班毕业以外,其余皆为“用非所学”者。其次,在高校工作中,由于管理工作者一般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因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其队伍建设问题也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这支队伍“只用不管”、“只用不养”的情况非常严重。再次,管理工作的良好传统和经验缺乏总结、继承和发扬光大,历来以“自生自灭”为生存常态,管理工作者往往凭个人经验办事。

  二、学风、教风与“管风”协调互动的必要性

  学风、教风和“管风”建设不协调,必然会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高校学风、教风和“管风”建设的协调互动,形成良好的合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是实施学分制的迫切需要。学分制是在传统学籍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籍管理方法,它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及学习潜力。学分制管理真正脱离了传统的中学式管理模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毕业,或吸收优秀学生在校参加科研生产等工作,有利于造就高层次的、具有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但是,学分制也要求教学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且和国内国际教学管理接轨,便于全电脑控制的集成化管理和国内国际交流。目前的情况是,世界各国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视,都建立了一套健全的管理人员培训网络,各类培训中心和训练机构遍布全国,这也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管理干部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感、较强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否则在新的形式下难以有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

  二是落实教书育人的需要。从上世纪末开始,各高校逐渐关注教学实践中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倾向,对于教师只管上课、把学生思想工作全部扔给学工部门和辅导员等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纠正,这种做法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但是,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协调和互补有时会出现真空,不利于教师尽快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模式,也给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带来了工作难度。教学和学生管理这两种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优秀人才。如果这两种教书育人工作能进一步有机结合和协调,将会产生更大的教学效益,不但能提高学生管理质量,也易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整体的的教学质量,促进校风建设。

  三、学风、教风与“管风”协调互动的关键

  学风、教风与“管风”要协调互动,形成良好的合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关键是促进“管风”的转变。

  第一,要经常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进行有效评估。一是不仅要涉及队伍的数量要求,还要对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甚至学历教育的专业结构提出最佳的配置、优化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开展的基础和起始点。二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缩短队伍现状与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又要考虑未来发展对管理干部的要求,把需要与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要注意整体性与重点形象相结合,分清层次,突出重点,在提高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培养管理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要根据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补充,既要有短期目标、又要有长远规划。

  第二,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对教学管理人员实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让其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一方面,对管理干部进行管理学历培训,鼓励非教育专业的本科学历教学管理人员在职攻读教育学专业的双学位、研究生班等,通过教育专业的学历教育,系统掌握教学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学历后培训也是一种补偿教育的形式,通过参加进修班、短训班、听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补偿教学管理知识的不足。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诸如校内轮岗锻炼的方式,对校情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本部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为了促进教学管理队伍人员的稳定性,应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竞争、考核和择优的激励机制,打破以往论资排辈的传统做法。这样,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人才才可以不受资历的限制,被选拔、任用、安排到领导岗位上;或者创造一个充分施展其才干的空间,促使其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施行这种措施的同时,还应当加强民主评议和群众监督,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参考文献:

  〔1〕刘文奎.论高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雷玉双.论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01,(2).

  〔3〕傅江平.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教学档案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27).

  〔4〕刘冰,吴晓鸣.广西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03,(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教务处)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