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风建设» 学风动态
[返回]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15-04-07     浏览:

 

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垃圾”

 

    据光明日报 刘振天先生的《我们怎么看待所谓的“垃圾学术”》一文,对“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笔者读后虽然颇受启发,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重复性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确是必要的,是在为科研创新做必要的准备,是科研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学术研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重复性学术研究”的阶段和水平上。我们反对的不是“重复性学术研究”,而是反对公开出版或者发表仅仅通过“重复性学术研究”得出来的没有任何创新的所谓科研成果,即“学术垃圾”。发表这类没有任何创新的所谓“论文”(往往是通过购买版面或者通过托人情疏通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炒冷饭,写这类文章的人实际上类似文抄公。

    笔者认为,“重复性学术研究”,甚至“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在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过程中,在任何种类和任何程度级别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乃至在人类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学术史的回顾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学术史的回顾固然也可以视为“重复性学术研究”,但是其目的并不在于简单地重复前人的成果,而是为了发现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解决这些问题。

    又比如,在教学过程(专题学术报告之类除外)中,课堂知识的传播大多都是重复性的,因此有关教材往往可以通用或者重复使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一般都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补充有关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或最新动态。这种补充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材更新就成为必然。上述“重复性学术研究”绝不是“学术垃圾”,也不是“垃圾学术”。至于“低水平重复性学术研究”,造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宜贸然地一概视为“垃圾学术”。特别是在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重复性学术研究”在学术训练过程中,几乎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处于这个时期的研究实习人员虽然还没有真正入门,但是由于兴趣高涨,往往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或者问题上似乎有所创新。为了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鼓励他们在一些学术研讨会或者座谈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者允许他们在一些仅供内部交流的报刊上发表不太成熟的文章,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重复性学术研究”的逐渐规范,愿意发表这种文章的学者也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真正的学者由于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学风严谨,一般都能够自觉地拒绝炒冷饭,否则他们在学术界也难以立足。

    在人类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普及和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仅需要学术研究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提高,而且更需要及时地开展和进行普及工作,需要大批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普及读物等文化商品。这类文化商品显然是“重复性学术研究”的结果,并非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而是有关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在介绍有关观点和引用有关资料时则大多都需要注明有关资料和观点的出处、依据或来源,只要不是剽窃、抄袭,就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至于那些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的文化商品,属于“文化垃圾”,算不上“学术垃圾”或“垃圾学术”。

    总之,我们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垃圾”,及时清除各种“文化垃圾”,而且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垃圾”,拒绝给炒冷饭的人提供公开出版或发表没有任何创新的所谓“论文”的机会。而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普及读物,虽然主要是“重复性学术研究”的结果,但是这种劳动往往也需要一定的创造性,需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和积累,并非“垃圾学术”,也不是“学术垃圾”,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有关专家学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CopyRight@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