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办法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返回]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09-03-10    浏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件

 

外经贸学科研字[2009]039

陈准民   签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办法

为了提高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关于“211工程”三期建设的要求及我校《“十一五”学科与事业发展规划》,决定在我校“211工程”三期建设中设立“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按照我校《“211工程”三期建设方案》,“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经费主要用博士研究培养。为确保建设计划及建设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项目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的建设目标为基准,落实科教兴国与创新型国家战略,以为我国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事业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作为目标,通过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不断创新,瞄准学科前沿,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巩固和提升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更大贡献。

二、建设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该人才具备到“985”和“211工程”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若干年后能被选拔为学术骨干,进一步入选为拔尖人才;具备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外经贸公司从事政策研究的能力,若干年后能够成为上述部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决策者,一部分人才能够到国际组织和国外大学任职。

三、建设内容

(一)加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

组织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基础与结构、培养环节、学术与教学活动要求、科研发表、博士论文等做出更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进一步规范博士资格考试的内容、程序,使博士资格考试真正成为考察博士生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是否能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的一项重要制度。

加强对论文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实现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

 

(二)加大中外联合培养支持力度

在巩固现有中外联合培养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学院努力多途径扩大联合培养的层次和范围。

在经费支持方面,多方面创造条件,尽可能给博士生提供全额资助。

实现50%以上全日制博士生均具有国外学习、访问或研究的经历。

(三)完善博士研究生激励机制

对特别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含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生)给予每学期5000元的科研补贴,每学期拟补贴10名博士生。

设立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并加大资助力度,支持研究生开展独立的课题研究。对研究生积极申报校级以上课题给予指导和申报资助,对获得立项的课题予以配套支持。

加大对论文发表的奖励力度,鼓励研究生在国内重要核心期刊上和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对研究生在达到学校或院系论文发表基本要求后发表的论文分级别进行奖励。

设立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对科研能力强、学术潜力大的博士给予前期论文启动经费,资助其高质量地完博士论文写作,争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数目实现突破。

对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含提名)的博士生提供专项奖励。

加强学术平台建设,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博士生从事社会调查活动,捕捉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确立科研项目与研究方向。

资助博士生国内外访学及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

(四)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及授课

邀请政府部门、高校及科研单位著名专家来校讲座,介绍学科前沿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学者和专家为博士生做有关专题讲座,帮助研究生逐步领悟和掌握科学、先进的研究方法。

设立专项基金,聘请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丰富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博士生前沿课程授课。

(五)举办“博士论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六)强化创新人才培养软件、硬件建设

建立创新人才参与教学实践、学术活动及联合培养管理信息平台。

更新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及课程管理网络管理系统。

建立视频互动设备与国际沟通同步视图与通讯系统。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合理购置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硬件设备。

(七)引进外部评估机制,提博士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对博士培养方案的考量要引进外部评估机制,要通过国内外同行评估,逐步使我校各学科博士培养方案达到国际水准。

四、组织与管理

学校成立“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委员会。成员如下:

主任委员:杨长春

    员:相关学院院长等

本办法自“211工程”法人组织批准之日起生效,由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二零零九年三月九日  

 

 附:经费预算及主要用途

        

财政部拨款

学校自筹

合计

中外联合培养

105

105

210

培养方案外部评估

 

20

20

学术发表奖励及助研津贴

30

20

50

优秀博士论文培育基金

 

120

120

国内外学术交流

 

50

50

博士论坛及研讨会

 

30

30

硬件建设(视频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20

7

27

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及课程管理网络系统

22

8

30

博士毕业生追踪数据库

3

0

3

  

180

360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