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 —— 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返回]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04-06-22    浏览: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

—— 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6月21-22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主持。

  周济同志在讲话中,首先 向首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委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社科委的成立是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正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最大的机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乘势而上,就是要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个大势,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这个大势,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这个大势,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局面。

  他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正在进行着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呼唤并将催生伟大的理论。这是一个出大理论、出大师的时代。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宽广的空间,创造了广阔的舞台。时代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研究学科前沿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高等学校应有的贡献。

  他强调,在新世纪新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的重要历史任务,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这是中国的发展现实和未来赋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建设这样两个体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中国特色。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高高举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面旗帜,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走自己的路,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屹立于世界。为了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当前面临着三大任务。

  第一,凝炼学科方向。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凝炼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方向,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既要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也要积极吸纳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成果,更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理论创新为主导,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去。要大力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鼓励对策研究,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做到特色鲜明,异峰突起,出奇制胜。

  第二,汇聚学科队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之本,也是高等学校的强校之本。高等学校有一支规模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军。要切实地把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要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成出成果、出人才的双重任务。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机制。要着力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要使更多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在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

    第三,构筑学科基地。基地建设在选择学科方向时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预见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是要切实发挥自身的优势,体现可能性;三是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这个基地是一个灵活的、开放的、而且是强有力的、高水平的,是跨院系的、甚至是跨学校的,跨国界的。在新的体制构架中,积极推动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形成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聘任制;要积极探索并建立新型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尤其是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在建设好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过程中,他希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密联系实际,向火热的实践生活学习,加强团结,集成力量,树立良好的学风,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周济同志最后指出,教育部社科委是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它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重视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实践的体现,是政治文明发展的要求。他希望社科委委员要成为战略专家,要站在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对构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进行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进行顶层设计,为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是教育部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为适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而成立的 指导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它担负着贯彻中央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针,对繁荣和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科研管理工作和体制改革提出咨询建议;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政策的制定;参与和指导学科建设规划、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优秀人才选拔培养、优秀成果奖励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等项工作的评议等重要任务。

  来自全国 30 所高校的 99 名首届社科委委员汇集一堂,共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大计。这些社科委员是目前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们长期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很高理论水平和学术造诣,是国家重要的思想与智力资源。

  在充分讨论、认真听取各位委员意见的基础上,本次大会审议通过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重大攻关项目招投标及评审方案》和《 200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招投标课题》,听取了社科委秘书处所作的有关《“985工程”社科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