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进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文件 >> 北京市文件 [返回]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06-08-16    浏览:

关于加强和改进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人类社会将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国及首都北京的发展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然要面对大量新情况,要解决许多新问题,要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这一切,都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时代特点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深入探讨、准确把握和正确回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上新的水平和新的境界。

  我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六五”至“九五”的四个规划期中,有一大批规划项目成果获包括“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同时,通过规划项目研究,推动了我市社科理论队伍建设,一批中青年理论骨干在迅速成长。目前,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科研及其管理体制,是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条件。”应通过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推动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开拓新的科研领域,有利于发挥各学科和各类科研机构的总体优势,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导向作用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的根本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应帮助和引导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在科研中努力掌握和运用这一武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决不允许搞多元化。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只有坚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研究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才能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应在坚持科研的正确方向,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伪科学的干扰,保证规划项目研究的健康发展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历史责任,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实践,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水平上来。

  3、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引导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入改苹和建设的第一线,紧密联系首都实际,研究北京的问题,解决北京的问题。规划项目中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应瞄准学科前沿,争创国内一流水平,同时注意做好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工作;应用性理论研究应进一步强调为社会发展和党政领导机关的决策服务,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释疑,为党和政府分忧。

  4、突出首都意识和北京特色。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要充分反映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这不仅表现在研究的内容上,更表现在研究的水平上,科研成果要反映出北京市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一些重大成果要能影响全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设立,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确定,科研队伍的组织,科研项目的管理,都要树立“大北京”的观念,既要服务好北京,又要服务好中央。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名城、文化古都,北京市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应有一批高水平的,具有浓厚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还要从国际化大都市的视角,注意加强对与首都地位和北京市的发展有关的国际性问题的研究。

  5、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和繁荣的正确方针,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应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讨论,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要有纪律。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要为理论探索和学术争鸣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团结和相互探讨的学术氛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还要引导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树立科学严谨的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扎扎实实进行深入研究,认真负责地完成规划项目,在理论和学术上有所进取、有所开拓。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的“统筹”和“组织协调”作用

  6、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统筹”和“组织协调”作用。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宏观引导、规划和管理。根据市委提出的我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要“统—筹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应通过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打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条块分割、学科壁垒,加强中央直属单位和市属单位之间,教学研究单位和实际部门之间,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北京在人才、信息、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社科研究工作。在目前社科研究的财力、物力还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尽可能实现对社科资源的优化配置。市社科规划办公室要进一步做好与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市科委软科学研究的联合立项工作,并继续探索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合力,以求取得更大的资源效益。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还要加强科研工作的地区交流和国际交流,有效利用全国以至国际的社科资源。

  7、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全面贯彻规划的指导思想,才能落实规划的实施,才能保证多出有价值的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广泛应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也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其中包括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序、管理办法和对计算机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充分利用,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8、加强信息工作,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中心。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只有掌握了信息资源,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更要高度重视信息工作,继续办好“北京社科规划”网站,积极改进信息的采集、发布、交流手段。同时,加快筹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中心站点,并建立起相关的社科信息数据库,使之成为我市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服务中心。市社科规划办公室与各科研单位、各课题组之间要逐步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网上作业。

  9、积极组织重大社科研究规划项目的联合攻关,以重大项目来带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科研究的基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使新的学科门类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在社科研究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应针对我市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以便及时、有效地解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全市人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要以重大项目的研究来带动我市的学科建设;要通过组织中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来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对各噗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来推动我市社科研究的基地建设,从而使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树立创新意识,做好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10、提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同自然科学一样,创新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生命力之所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要多出精品,多出高质量的好成果,首先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支持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路、新视角、新内容、新方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创新的规划管理机制。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与新世纪同步开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应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体现创新精神的规划。

  11、提高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南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灵活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南的制定,应在加强前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了解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了解各学科科研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科学的论证,使规划项目指南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规划项目指南既要立足我国和 首都北京的实际,又要着眼于理论上的开拓,重视战略性研究,使规划项目指南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规划项目指南要以确定研究方向、范围为主,除部分反映现实需要的重大课题外,不规定具体的研究题目,以使科研人员在依据项目指南进行课题设计时有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在五年的规划周期中,应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变化和需要,对规划项目进行增删和及时补充立项。在规划项目的立项设计和时间要求上,既要照顾到部分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十年磨一剑”的实际需要,又要体现部分应用理论和对策性研究“短平快”的时效特征。

  12、改进规划项目的学科管理分类方法。为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学科分类,更加适应日益增多的边缘学科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的需要,更加适应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要求,要对现有的学科管理分类做适当调整。

  13、调整学科专家组的成员结构,建立专家数据库。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要对学科组专家的构成进行适当调整,在保留原有专家骨干力量的同时,增加新的、特别是中青年专家的数量。学科组的部分专家可以不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临时选定。为此,要建立专家数据库,以便根据规划项目在评审、指导、鉴定等管理环节中的实际需要,抽取专家数据库中的专家参与学科组工作。这样既可保证学科组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可减轻专家们的工作负担。

  14、确立规划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改进项目管理工作。要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研究工作的需要,分层次、分阶段确定规划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规划项目二级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市社科规划办公室要集中精力加强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跟踪管理,切实保 证管理工作到位。

  15、实行规划项目的中期评估制度。为保证规划项目的研究质量,并使科研工作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对中长期(三年以上)规划项目要实行中期评估制度,即在项目研究的中间阶段,组织专家对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质量、阶段性成果进行指导和调整,并做出中期评估。对于评估中被认定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项目和预期无法完成的项目,要予以撤项。

  16、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奖制度。为充分调动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竞争、鼓励创新、鼓励出好成果,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评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在适当时机建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的评奖制度,以利于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00年3月22日